您当前位置:AN3公司 > 安立方论坛 > 产品讨论区 > 红外在安防摄像机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

红外在安防摄像机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

为了满足昼夜监控的需求,我国生产厂家早在2001-2003年间就开始探索红外摄像机领域了。从最早的摄像机加红外灯板的模组到摄像机和红外灯的一体化设计,从LED红外灯通电即亮模式到光敏电阻、双滤光片的引入应用,从基本的视频监控要求到防水防暴、强光抑制、人脸识别、隐私遮蔽等各式各样结构功能的出现,无不见证着我国红外摄像机技术和市场的长足发展。2006年以后,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涌入该领域,红外摄像机市场逐步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,厂家间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。身处安防行业群雄逐鹿的时代,红外摄像机产品也和其他安防产品一样,有着同样的时代印记。客观的说,手工作坊的充斥、行业标准机制的缺失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红外摄像机市场的发展。国际巨头厂商的加入,势必会给红外摄像机市场打入一剂强心剂。商场如战场,适者生存、优胜劣汰的案例,每天都在上演。如何提高产品的品质、不断的创新,如何拿出满足客户需求的红外摄像机产品和解决方案,如何能在新一轮的洗牌、竞争中生存下来,笔者认为是每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企业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! 红外摄像机结构以及整机设计   一款性能卓越的红外摄像机除了要有高品质的光源、优秀的光源控制系统,更重要的在于整机的结构设计、电路设计以及镜头CCD等核心元器件的组合搭配。   从结构设计上讲,如果没有良好的结构设计,那么红外摄像机的散热系统就无从谈起。一如上文提到的红外高速球,正是进行了双风扇散热,气流内循环的结构设计,才有效解决双层红外灯板散热的问题。再比如不正是有了已经非常成熟的双玻璃结构设计,才有效阻止红外光进入镜头,避免了反光现象吗?另外我们现在非常成熟的双滤光片技术,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切换结构设计,那么可能双滤光片技术也只会昙花一现。从电路设计上说,只有有效的光控开关电路,才能消除红外灯在开/关临界时的闪烁,减少红外灯工作状态转换带来的负面影响,延长其使用寿命;只有低功耗高可靠的横流源驱动电路设计,才能保障红外发光二极管光功率的稳定,提高使用效率,延长工作寿命。   作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,红外摄像机的CCD,镜头都要求非常高,匹配度要求非常好。单从镜头这个角度切入,就可以看出整体方案的重要!普通镜头可见光可以聚焦到一个焦平面上,近红外区域的光线会聚焦形成另外一个焦平面,因此会形成俩个焦点面的偏移,导致画面模糊。因此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就采用了专门定制的红外镜头,不仅可以消除近红外光区的焦面偏移,而且采用了非球面镜片,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完美呈现高解像度高对比度的画面。 光源   红外摄像机的进步离不开红外光源的发展,可以说,红外摄像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红外光源的发展史。红外灯简单可以分为1.卤素灯泡加滤光片2.激光管3.LED发光二极管三个种类。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的是Φ5、Φ8、Φ10等LED发光二极管。众所周知,红外摄像机红外灯长时间工作后,会发散出大量的热量,对机体内部CCD,DSP处理芯片,PCB电路板等器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。另外,市面上红外灯元器件本身品质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,在长时间应用后,也会出现损坏。因此以上俩个方面都制约着红外摄像机的使用寿命。   针对该问题,某公司不仅选用高品质的红外灯元器件,而且在新光源的引入上也不停的做着努力和尝试。冷光源的发光原理是在电场作用下,产生电子,碰撞激发荧光材料产生发光现象。其具有十分优良的光学、变闪特性。冷光源即便长时间工作,也不会使得机体内部温度飙升。因此采用冷光源红外灯和普通红外灯搭配的设计,就有效减少了光源的发热量,延长了整机使用寿命。   另外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点阵灯,某公司也做了深入研究,推出了基于第三代点阵灯的红外摄像机。第三代点阵灯从寿命上看,功耗更低,整机散热性能好,具有独特的封装技术,使红外灯损耗每年低于5%衰减;从效果上考量,使用第三代点阵灯监控画面更干净,层次感强,光线均匀集中,亮度高。室外测试比较,传统的红外效果雪花现象明显(图2),点阵灯效果雪花现象很轻微(图3),层次感以及画面清晰度都表现优异。 说到红外光源,也就不得不谈到距离这个概念。时下,最远有效红外距离也就在100米左右(注:有些采用红外灯阵列的摄像机或者球机距离可以达到120-150米)。面对中远距离,较大范围的野外无光环境的监控,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的红外一体机或者红外球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。为了满足客户中远距离夜晚监控需求,也率先、创造性的推出了集合红外激光和红外LED的前端视频采集设备。采用红外激光的设备,有效夜视距离就可以达到200-300米左右。 光源控制   在夜间或者无光环境的监控中,红外光作为一种人工补光光源与日间的自然光相比有非常大的差异。首先,红外光光照面积有限;其次,光照距离有限;再次,对于不同“景深”的被监控景物,红外光反射回来的光强也有所不同。因此对于这种人造光源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。毫不夸张的说,即便是相同的红外模组,采用不同的控制机制,夜间视频效果也会千差万别。   下面笔者就举俩个案例进行说明。比如工程应用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的“手电筒效应”就是早期红外摄像机的软肋之一。红外光线照射到的面积上亮度非常高,和周边未照射到的区域形成非常大的反差,导致监控效果很差。为了有效避免“手电筒效应”,某公司进行了光源控制系统的革新。红外高速球就是采用了变倍联动红外灯分组启动机制,使得双层红外灯板在进行照射时亮度均匀,有效避免了手电筒效应。值得一提的是,激光红外云台也是采用了与此相似的光源控制系统,在近距离监控中使用红外灯进行补光,当对摄像机进行变倍大操作时,设备会自动启用激光进行照明。   对于一些室内,半室外夜间监控场景,普通的红外摄像机经常会出现画面过曝的现象。具体来说就是靠近摄像机的物体会反射回来更多的红外光,比如人脸过曝现象。某公司很早推出了红外光强度可调,同时带有菜单设置功能的红外摄像机,目的就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监控场景需求进行调节。所谓智能,就是摄像机会根据画面亮度自动调节红外光强度,有效避免夜晚时人脸过曝等现象。
热门搜索:数字矩阵厂家 高清矩阵 嵌入式解码矩阵 流媒体服务器 存储服务器 720P高清数字矩阵 网络矩阵 高清网络球机 红外网络摄像机 万能视频矩阵 智能数字矩阵 高清数字矩阵 AN3 网络数字矩阵 安立方 高清解码矩阵